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单片机电容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单片机电容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一般用的是15P和30P,晶振大小影响不大。51单片机是对所有兼容Intel 8031指令系统的单片机的统称。该系列单片机的始祖是Intel的8031单片机,后来随着Flash rom技术的发展,8031单片机取得了长足的进展,成为应用最广泛的8位单片机之一,其代表型号是ATMEL公司的AT89系列,它广泛应用于工业测控系统之中。
常用的4M和12M,以及11.0592M和20M,24M,都用的30P,单片机内部有相应的整形电路。
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来看,5V单片机滤波电容的大小需要进行综合考虑。一般来说,在数字电路中,***用的电容值较小,通常在pF~10nF范围内;而在模拟电路中,需要***用电容值较大的电容器,以达到良好的滤波效果,一般在几uF到几百uF的范围内。因此,在选择5V单片机滤波电容的大小时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、电路复杂度、成本等多个因素进行综合权衡,以确保电路效果和可靠性。
CAP即CAP定理或叫做CAP原则,指的是在一个分布式系统中,Consistency(一致性)、 Availability(可用性)、Partition tolerance(分区容错性),最多只能同时三个特性中的两个,三者不可兼得。充心的希望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提出这个问题的你
常见的是组成一个峰值吸收电路,当变压器的半个周期尖峰到来时,峰值通过电阻限流以后给电容充电,当周期尖峰转换到下半个周期的时候,电容通过限流电阻放电,大概这这样的一个工作过程。为了保护二极管。
稳压器前面并联两个电容是滤波作用,单片机电源脚上面再接电容主要是处理两种问题:
1、滤除外界辐射的高频干扰;
2、滤除单片机工作时自身产生的脉冲干扰;由于稳压器前面并联的电容毕竟离单片机电源脚有一定的距离,从高频方面分析铜箔也是一个电感,电感对于高频是有一定感抗的,这样就相当于稳压器输出到单片机电源脚之间接了一个无形的阻,这个电阻会使输入单片机电源的内阻增加,单片机工作的电流越大,电源产生脉冲抖动越大,由于电容的内阻非常低,电路在瞬时放电是电容可以充当电源,这就等效于降低了电源的内组,这样就能有效地减少脉冲抖动了,如果单片机电源脚上面不加上这个电容必然会使电源产生脉冲抖动(脉冲抖动单片机工作的电流有较大的关系),而且铜箔也能接收外界辐射的高频干扰,如果单片机电源脚上面不加上这个电容,单片机的电源也会有高频抖动干扰。应该够明白了吧!
单片机有高电平复位和低电平复位两种
不同品牌的单片机复位的方式有所不同,像51单片机需要高电平来复位的,像Holtek的单片机,需要低电平来复位。题主所给出的复位电路适合于51单片机,是低电平有效的高电平复位电路。
像51单片机,复位引脚是低电平有效,当复位引脚(RST)高电平(电压需要大于复位所需要的电压)维持时间大于最小复位时间要求时就会发生复位。
高电平复位电路可以由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组成,电容(C11)上拉连接到VCC,电阻(R31)下拉连接到GND。在上电瞬间,电容两端的电压和电容中的电量成正比关系,通电瞬间电容中并没有电量,所以通电瞬间电容两端的电压差为零,相当于短路,所以上电瞬间RST为高电平,单片机发生上电复位,电容(C11)充电完成后,RST就维持在低电平了,单片机正常工作。
当按键K17按下后,RST经过R60连接到了+5V,RST变为高电平,只要持续的时候大于单片机最小复位时间要求,单片机就会发生复位。按键松开后,RST恢复为低电平,单片机正常工作。
像Holtek的单片机,是低电平复位高电平有效。当复位引脚(RST)低电平(电压需要小于复位电压)维持时间大于最小复位时间要求时就会发生复位。
低电平复位电路同样由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组成,但是电容(C1)下拉连接到GND,电阻(R1)上拉连接到VCC。在上电瞬间,通过电阻R1对电容(C1)充电,充电过程RST为低电平,单片机发生上电复位,电容(C1)充电完成后,RST就维持在高电平了,单片机正常工作。
当按键SW1按下后,RST连接到了GND,RST变为低电平,只要持续的时候大于单片机最小复位时间要求,单片机就会发生复位。按键松开后,电容C1重新充电,RST恢复为高电平,单片机正常工作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单片机电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单片机电容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sgrand.com/post/39537.html